发新帖

雾霾天里说段子:段子给人们制造了某种反抗的幻觉

三思    管理员  2017-1-17

版权归属原作者,转载请注明来源>三思岛 SSSdao.com
sssdao.com/?thread-214.htm
当人们越来越热衷于以引人发笑的方式来解读社会问题,是否也意味着严肃的解说方式越来越不受欢迎,甚至正在被抛弃?

风终于吹走了北京的严重雾霾。不过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与雾霾相处了,某地一雾霾,微博就成了段子坊。上次沈阳、长春雾霾,微博贡献的段子是“东方饺子王”,这一次,“雾霾中的广场舞大妈们,终于跳出了午夜幽魂的感觉”等再一次丰富了素材库。

今天我们就换个角度说雾霾,说一说雾霾的“段子化”现象。

雾霾天里说段子,首先是一种无奈。

网友以段子的形式对雾霾中的怪现象进行戏仿、解构、嘲讽,表达的是对现存问题的不满。黑色幽默是段子的美学关键词。

黑色幽默,是一种颠覆性的语言暴力,它打碎一切等级和界限,在事物和事物之间强行建立突兀、荒谬、不“合理”不“自然”的联系。高尚与卑琐、真理与谬论、主义与顺口溜、现实与荒诞、主旋律电影与色情影视、希冀与失落,这些原本相互冲突的观念、思想与情绪并列起来,因强烈的落差或出乎意料的逆转,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比如有网友用《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对雾霾进行戏仿式的解读,笑果十足。

从这个角度看,雾霾的段子化具备某种积极的社会意义。它是一种社会参与,但相较于选举、听证会等正规渠道的社会参与方式,段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常带有某种轻微的越轨色彩。

段子手熟稔于打擦边球的技法,他们的话语表达不时徘徊在合法与非法、允许与禁忌的边缘性上。而借助于网络的“水波效应”,段子会迅速扩散,将民意的力量成几何级数倍地放大,从而引起相关涉事人的担忧和警惕,并倒逼涉事人进行回应与解决。

不过,既然是段子,那么就不仅有“黑色”,更要有“幽默”。引人发笑,才是段子最直接也最显著的特征,并直接影响着段子的传播效率。显然,在段子里面,幽默的作用远远高于黑色,没有幽默,黑色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当人们越来越热衷于以引人发笑的方式来解读社会问题,是否也意味着严肃的解说方式越来越不受欢迎,甚至正在被抛弃?

尼尔·波兹曼不无担忧地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他警惕以娱乐的方式介入到各种严肃的公共事务中来,因为笑声极易代替思考,严肃话题会形同杂耍。

波兹曼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段子轻松短小,它的思想容量非常有限,这也就决定了它所表达的诉求只在一个最粗浅层面上成立,并无法提供任何真正具备操作性和建构性的看法或意见。

可一旦人们习惯于通过段子来表达诉求,力透纸背的严肃言说就会失去空间。如果你在微博上像柴静一样一本正经、长篇大论地谈防治雾霾如何从我做起,估计没人有兴致点开,他们更乐于透过各种各样的段子宣泄不满、表达反抗。

段子确实给人制造了一种反抗的感觉。然而,值得警惕的是,“黑色”固然可能是一种摧毁性的力量,但“幽默”却可能成为体制的合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对黑色幽默保持警惕,她这样解释:“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成熟的专制主义已经不是拉伯雷笔下的中世纪,也不再是哈谢克书中的奥匈帝国。施莱格尔早就提出过警告:喜剧常常不是在教会人什么,而是在迎合人们对快乐的追求。人们并不太在意其中的严肃话题,而是更看重话题周围的边角笑料。”

换言之,管理者之所以宽容那些冒犯段子的流行,正是在于他们知道,段子给人们制造了某种反抗的幻觉,这种幻觉让他们心安理得,可实际上,他们早就被强大的娱乐精神收买了。

这就像西方政治圈常说的“给野兽喂食”:总统的新闻班子会适时地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信息透露给守在宅邸外的记者,记者们“尝鲜即安”,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就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正是段子值得警惕之处。当我们沉浸于段子的黑色幽默时,一定误以为自己已消解了这可恶的权力体制,其实一点没变,“黑色”只是上面裹的一层糖衣,我们吞下的其实是麻痹大意、麻木不仁、娱乐至死的苦药。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北京严重雾霾,全民化身段子手后,一家网站对此的评价:“最让我震惊的是,人们戴上口罩去对抗污染,而不是去坚持要求更干净的空气。他们真的戴上了口罩。”

于是,这次北京雾霾再次爆表,人们依旧是纷纷化身段子手吐槽,可一转身,我们再次戴上口罩出门,什么也没改变。

来源:共识网 更多内容请访问>三思岛 SSSdao.com
赞赏支持
收藏
把本文分享给他人
最新回复 (0)
  游客    登录
1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