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失去民族认同感,民众普遍内向,30年人口下降30%,离民族消失不远

游客    游客  2019-1-2

版权归属原作者,转载请注明来源>三思岛 SSSdao.com
sssdao.com/?thread-1967.htm

说到最冷漠的民族,很多人会想到北欧国家,民众因天寒地冻不愿出门,漫长的极夜更令抑郁症频发。但这些都比不上一个把内向当文化来教育下一代的国家,更直观的体现是30年来减少了三成人口,也因此被称之为最冷漠的民族。

中国人对拉脱维亚的印象依旧停留在“波罗的海三国”阶段,这个小国家的历史繁杂到连本国人都懒得去学习:原始居民为波罗的海土著,9世纪后被维京人统治,俄国崛起后第一时间就占了这块地盘,随后的波兰、立陶宛、丹麦以及瑞典等国也都曾经染指过,连并不交界的德意志帝国也以“飞地”形式占领过。宗教进程也在东欧基督教和天主教之间无数次轮换,频繁到“无所谓”信什么的程度。

当然,最终还是苏联以大规模移民的方式“改造”了拉脱维亚,形成了如今俄罗斯人只占比25%,却有98%的拉脱维亚人会流利使用俄语的现状。而占比62%的主要民族拉脱维亚人,却有20%没学过拉脱维亚语,极其罕见的人种与语言构造曾引起各国注意,拉脱维亚政府也多次号召普及本国语言,却被视为对俄罗斯族文化的歧视,最终不了了之。

2017年,拉脱维亚Fakti舆论研究公司发起第二次调查,最终得出“30年人口减少三成”的结论,其中被重点关注的两组数据是1987年的总人口270万,俄族90万、占比34%,拉脱维亚族140万、占比52%,以及2017年的总人口195万,俄族50万、占比25%,拉脱维亚族120万、占比62%。

表面上看起来这两组数据体现的是人口减少,但结合拉脱维亚国民的生活现状后,却得出了另一个调查结论:对拉脱维亚民族文化认可的国民越来越少,甚至面临着俄族人口越来越少,而本国文化却更加俄族化的倾向。其主要体现在使用俄语的拉脱维亚人占比98%,能流利使用拉脱维亚语的却不足80%;过俄族民俗节日的占比97%,而庆祝拉脱维亚独立日、波罗的海日与欧洲节日的人口却从未超过60%,饮食方面更是全面倒向俄族习惯。

在拉脱维亚人眼里,“民族认同感”是一种很廉价的感情,从千年前的一盘散沙开始,这个国家就从未有过安稳的发展阶段,一战二战期间更被当成“肥肉”谁来都能咬上一口。1994年俄罗斯军队撤离后才有了那么点“主人”的意思,但放下身段投入北约和欧盟的怀抱,并没有给拉脱维亚带来太多好处,用拉脱维亚人莱特伊尔的话说:我们跟墨西哥一样“离上帝太远、离魔鬼太近”,所以习惯把内向当文化来教育下一代要避开别人、学会独处。

或许是缺失的民族认同感导致拉脱维亚人十分冷漠,甚至内向到不愿出现在人群里。在这个国家旅行,很难看到扎堆的人群和长长的队伍,连餐厅都少有能容纳4人以上的桌子,因为大家都喜欢一个人占一张桌子。另一个统计或许更能直观体现拉脱维亚人的内向:80%的城区人口都住在苏联时期的集体公寓楼里,这部分人的民族认同感几近于零,他们期待的只有“离开这个国家”和“搬出集体公寓”这两个愿望。

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并不缺乏美景美食的拉脱维亚却从未被游客正视过,因为冷漠、内向、沉默令他们看起来十分傲慢;反之同理,拉脱维亚人对喋喋不休、吵闹不堪的陌生人也很厌烦,甚至车厢闲聊、餐厅唠嗑还会被视为无礼。其中既有从小接受“内向文化”的原因,也有享受独处的个人习惯,比如我请来的22岁拉脱维亚户外向导维拉米尔,除了带路提醒时会说话,多数时候都是静静的看着远处......


网友评论:


几年前我去过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和旁边的城市。环境很好。人少。物价不便宜。报道和文章吹的很响的、最有名的里加大市场。哎,是很大,但是产品单一没什么特色。人民比较冷漠。不理人没什么礼貌!很失望!再也不去了!


大家说说美国的民族认同感是那个民族?美国人信什么教?占比多少?但美国人认同自已是美国人的又是多少?


小国就应该主动融入大国,刚开始可能艰难点,多少代后就一样了。中国古代多少少数民族都融入汉族了?现在不都一样了。小国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时候,说什么民族独立,民族自尊,还不是大国游戏中的小小棋子


每个国家的人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权利,更有资格选择是否加入大国的权利。


人各有志,不阿谀奉承,不为生存说假话,对老百姓而言就是有尊严的生活……


历来如此:适者生存 弱小挨打!国家也一样!国强则强!只有团结一致 才能不被欺负 所谓民族认同感只是之一。


更多内容请访问>三思岛 SSSdao.com
赞赏支持
收藏
把本文分享给他人
最新回复 (0)
  游客    登录
1
返回